今天起,去年因疫情影响推迟举行的“2022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正式回归,淮剧《影的影》、京剧《一丈青》与《一蓑烟雨》三台作品同天登陆宛平剧院小剧场、长江剧场红黑匣子,为为期九天的戏曲聚会拉开帷幕。
【资料图】
“传统戏曲正努力回应着时代与观众,小剧场是重要的尝试;而全国戏曲人来到上海,借助大码头的力量找到更多知音。”北京京剧院导演兼编剧白爱莲充满期待地对记者说。行至第九年,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与文汇报社等共同主办的展演已成长为全国戏曲界新人新作的孵化地,以及当代戏曲发展的见证者。多达40余个剧种85部作品参与申报,最终来自11个剧种的13部作品脱颖而出,展演与往届一样吸引着一众新朋老友前来报到,在这片热土上为传统戏曲找寻更多新意与可能。
创新中见传统,为戏曲打开更多面向
《浮生六记》《季子挂剑》《十二楼》《思·凡》《染》……在白爱莲的创作履历中,小剧场戏曲是绕不开的重要部分。深耕该领域10多年,白爱莲坦言,“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文本,小剧场戏曲都是最具有突破性和实验性的,这也是小剧场的意义所在。”正如白爱莲所言,求新求变的创作理念在今天的两部揭幕戏——淮剧《影的影》和京剧《一蓑烟雨》中显露无遗。
两对男女、两个时代,两个看似独立内在却紧密相连的爱情故事在《影的影》中缓缓铺开,上海淮剧团副团长、编剧管燕草贡献了“作者属性”极强的文本,第一则故事旨在追求中国古典戏曲之美,第二则增添了更多市井和海派生活气息,两者相融相通,皆有着强烈的人文情怀和典雅气质。面对富于当代感的剧本,白爱莲在舞台上也放弃了传统的桌椅布景,转而选择了具体的“线”作为表演支点,同时穿插一对男女舞者,用肢体语言让观众感受“过去和现在”。
“新”也体现在为剧种打开更多叙事角度,在兼任导演和编剧的《一蓑烟雨》中,白爱莲将“苏东坡”这一人物首度引入了京剧。“他太迷人了,他的诗词、人格与生活都值得专门做一部戏。”《一蓑烟雨》遥想了苏东坡“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的三个夜晚,“人到中年,他的人生第一次跌入深深的谷底,他究竟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困顿和内心的困境而超越了自我呢?这是我所好奇的,探索过程也是想象和创作的过程,《一蓑烟雨》从中而生。”白爱莲表示。
《一蓑烟雨》是本次展演最快售罄的演出之一,传统戏曲与当代手法的妥帖结合在舞台上构成戏剧张力,剧中的少年、中年、老年苏东坡分别由小生、老生和丑行饰演,白爱莲期待观众能在创新中见到传统,“京剧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演语汇,它相对现代表演更古典、更优雅,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珍贵的财富。”
来上海“交作业”,新面孔登台上海滩
“师哥师姐们都有来上海参加过展演,这次终于轮到我拿出作品了”,来上海之前,武汉京剧院青年演员方佳欢对这个平台早有向往。今年,她交出的“作业”便是自导自演的京剧《一丈青》。
“一丈青”,《水浒传》中“扈三娘”的别名,亦是刀马旦方佳欢从小演到大的角色。自学戏以来,她前前后后饰演了七个版本的《扈家庄》,演得越多她思考得也越多——这出剧有唱有打有念有舞,但对扈三娘的心理活动却少有提及。扈三娘为什么上梁山?她又为何不报杀父之仇?带着这些疑问,方佳欢与年轻的同事们一起开始了创作。
方佳欢认为《一丈青》并不是一部“出格”的小剧场作品。对枪、对刀、双刀对绸条,节奏鲜明的武打戏仍是最大看点,扮相华丽的扈三娘充分展示着京剧戏曲艺术的美和飒。《一丈青》的独到之处在于从女性视角对扈三娘的再度解码,作品重述了她从英豪女将无奈嫁与身矮貌丑的王英,沦为水泊梁山上一粒棋子的悲情故事,为《水浒传》中寥寥几笔勾勒出的人物增添了更多血肉。而为了丰富观演体验,《一丈青》在音乐上也做出诸多变化,除了保留传统曲牌外,增添了西皮、二黄、昆腔、水墨调等。
“与新编大戏不一样,轻量级的小剧场让年轻人更敢放开手脚去尝试。”方佳欢对记者表示。在《一丈青》中,方佳欢也迈出了作为导演的第一步,“一段唱唱多久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哪一部分点到为止效果更好,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在90后的刀马旦看来,小剧场是戏曲在前进路上必然经过的一站,“年轻戏曲人应该多多参与进来”,她也为自己布置了功课,在上海尽可能多看几部戏,看看同行们的舞台中有哪些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