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月27日,泰安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2年泰安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动员全社会齐心协力,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建设生态泰安做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22年泰安市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全市臭氧、SO2、重污染天数等指标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8位、全省第2位,优良率、CO等指标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2位,为全省唯一所有空气质量指标均改善的地市;水环境质量指数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7位、全省第1位,6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均值首次实现“全优Ш”。
一、精准管控“保蓝天”。一是坚持“质”“效”齐升,实施“夏病冬治”,2022年2月份即打响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陆续启动了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等五大行动,完成VOCs低效治理设施改造企业600余家。二是坚持“稳”“保”并重,10月初全面启动秋冬季“百日攻坚”行动,确立10大项50余项重点任务,大力推进治企、降尘、控车等工作。三是坚持“破”“立”并举,关停退出低效煤电机组10.8万千瓦,全面淘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31台,石横特钢在产工序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91.23万千瓦。
三、系统治理“护碧水”。一是找准发力点,激发流域水生态活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投资109.08亿元,规划建设26个水环境类项目,建设修复人工湿地800公顷,实施河道清淤等内源污染治理150余公里。二是解决薄弱点,深挖水环境改善潜力。完成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3577个,加快推进“两清零、一提标”,新建污水管网170余公里,实施雨污分流改造63.54公里,完成污水管网排查整治557.65公里,建成区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三是夯实落脚点,保持水污染防治定力。坚持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189条河(湖)达到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标准,成功创建4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三、闭环管理“守净土”。一是突出源头防控,留足土壤环境承载提前量。更新发布61家年度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将14家涉重金属企业纳入全口径统计清单,实施重金属减排项目2个,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重金属减排目标任务。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130个地块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的评审、复核,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二是紧盯“双源”监管,打好水土共治协同战。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扎实开展非法开采地下水专项清理整顿行动。完成7个化工企业聚集区、26个工业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成果集成。投资3588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项目,探索形成在产企业“源识别-量检测-补漏点”的地下水污染防控新模式。三是坚持末端严惩,筑牢安全维稳防护墙。圆满完成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深入推进黄河流域“清废行动”,梳理核查问题点位678个,限期整治环境安全隐患249处。在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组织开展危险废物安全警示教育10.6万余人次。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监管,全年集中收集处置医疗废物8722吨,全部实现“日产日清”。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从快从严查处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案件9起,行政处罚31.75万元;移交公安机关立案调查8起,行政拘留21人,批捕3人,全市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可控。
四、强化保障“促发展”。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大项目支撑带动大发展。一是在项目策划上发力。联合发改部门召开项目策划培训会议,开展“项目策划大比拼”活动,最大程度实现政策叠加放大效应。2021年以来积极争取中央大气、水专项资金7.23亿元,专项用于大气、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二是在项目推进上发力。对资金支持项目实施“月调度、季通报”,全面开展“插红旗、标蜗牛”系列活动,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动项目实施。三是在资金管理上发力。严格上级专项资金分配程序,强化资金预算执行管理,近年来中央大气、水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率达到87%。
2023年,党的新任务、新征程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泰安市生态环境局将按照“11685”工作部署,即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一条主线,以开展“作风提升年”为一个抓手,强化党建引领、系统治理等六项措施,深入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等八大攻坚行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服务绿色高质量发展等五大提升。力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内陆城市前列,绩效考核涉气指标成绩进入全省前八;水环境质量指数实现“保五争三”;土壤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环境综合执法成绩进入全省前八,环境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泰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先锋表示,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保持“登高望远、奋力争先”的昂扬姿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干出精彩、拼出未来,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泰安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