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焊丝厂发展成为全国焊丝行业规模较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龙头企业,源于拥有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山东索力得高强焊材创新团队。
上世纪90年代,煤矿面临资源枯竭等问题,很多同业公司纷纷破产倒闭,为了1000多名企业工人的“饭碗”,现在的山东索力得(前身南高余煤矿)在当时被迫寻找转型新出路。
企业转型迫在眉睫。经过两年调研,1996年,公司基于改制前煤炭采集企业的背景和优势,以煤炭机械行业为切入点,将企业发展的方向定位在当时的新兴产业——焊接材料。1997年,由德国引进的进口焊接材料生产线正式投产。面对陌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技术人员匮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头号难题,企业短时间内无法推出拳头产品,一年七八千吨的产量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微乎其微。
1996年,山东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从原本的煤炭行业向焊接材料行业转型,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2003年企业改制后,成立山东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在消化吸收进口设备技术的同时自主研发了高强焊接材料生产设备,成为山东省首家高强度焊接材料生产企业,实现了企业的二次创业与科技化转型。为了抓住来之不易的新生机,实现从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到科技型企业的转变,公司决定由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关常勇为带头人,企业党员和技术骨干为成员,组建高强焊材创新团队。也是在那时,山东索力得高强焊材创新团队开始了自己的研发之路。
“最初的创新团队只有3、5个人,大家攻坚克难,经历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不断挑战,终于将高强焊接材料做成了企业的‘拳头’产品。”关常勇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高强焊接材料基本都需要从国外引进,价格高、采购周期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创新团队成员发扬艰苦奋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对高强度焊接材料的研发难题发起挑战。
2015年,山东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已在业内小有名气,其研发生产的特色产品享誉国内外。这一切离不开创新团队成员的付出。关常勇介绍,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创新团队每人都确立了一个研究专项,深入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创新团队积极与中科院金属材料研究所、郑州机械研究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长期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邀请国内外焊材研发行业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从用户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攻坚克难,开展合作科技研发、委托研发和技术指导、培训工作。
2019年,德国焊接材料专家应邀来山东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指导工作。专家到来后,创新团队成员们争先恐后地请教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每天从早忙到晚,专家休息后,他们还要在办公室继续整理工作资料到凌晨才能休息。也是在这一年,公司的无镀铜焊丝和超高强度焊丝生产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索力得高强度无镀铜焊丝投入市场后,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年销售收入350万元。
2019年以后,山东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持续长效发展,研发脚步也逐步加快。目前,索力得建有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等3个省级研发平台及5个市级研发平台,并建有配套完善的实验室,研发人员达65人,所研发的二十多种高端焊丝产品均通过山东省科技厅和省经信委科技项目鉴定,多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强度焊丝系列产品成功替代进口产品,有力支撑力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公司拥有国家发明专利 5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并参与制定9项国家标准,被山东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焊材产业科技创新战略示范联盟,被山东省政府认定为省级企业实训基地,“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研发实力快速提升,索力得也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并进入泰安市领军企业50强,年产能超30万吨。2021年,公司销售额超2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7%,在全国焊丝行业位居第二名。”关常勇告诉记者,下一步在研发方面,创新团队将拓宽研发范围,积极研发药芯焊材技术;增加研发品类,开拓海洋装备的技术研发,同时对管线钢焊接材料进行研发,替代进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