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1月17日,德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2德州答卷”主题系列第十四场新闻发布会。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秀鹏,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柴文刚出席发布会,介绍2022年全市市场监管重点、亮点工作和突出成绩并回答记者提问。
全环节发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2022年初,《德州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正式出台,明确到2025年,德州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达到全省较高水平,为德州市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国家级知识产权德州保护中心正式投入运行,中心办理的第一件实用新型专利由8个月缩短为5个工作日授权,第一件发明专利由22个月缩短为29个工作日授权,大幅缩短审查周期。开展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办理知识产权各类案件482件。加大高价值发明专利挖掘培育力度,通过德州市新旧动能转移专利库,累计向企业推送高价值专利12800余项。德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首批山东省专利导航服务基地,争取到两项知识产权“揭榜挂帅”试点任务,争取数量全省第一名。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办理专利权质押融资191笔,同比增长59.17%;金额26.59亿元,同比增长67.97%。
全周期服务,让“硬”质量造就德州好品牌
品牌是企业生存之基、发展之要、形象之魂,是构成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亮丽名片。我市聚焦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全市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质量标杆和知名品牌。一是强化品牌培育。泰山体育集团、德州扒鸡集团等7家企业和武城辣椒1个区域品牌获得首批“好品山东”品牌,21家企业上榜山东省高端品牌企业名单。二是强化标准引领。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41项,5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考核评估,6个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顺利通过省市场监管局评估验收;6个项目入选全省标准化创新发展项目计划,验收数量通过率、入选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强化认证认可和计量监管服务。加强检验检测专项治理,深入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活动,年新增和换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900余张;组建“1+N”70支计量服务队,为企业提供精准计量服务。
全方位提升,打造市场主体成长“沃土”
一是用“加法”,为企业加保障。深化外资登记制度改革,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切实优化消费环境,参与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的市场主体达到28.17万户,全市发展七日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30134家,在全省第一个推行经营者无偿延保服务承诺,并入选“全省放心消费创建优秀案例”。二是用“减法”,帮企业减烦恼。服务医药产业发展,对5家链主企业和11家关键企业进行“一对一”针对性调研服务,全面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关键技术、制约瓶颈等情况,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将服务企业的措施落到实处,2022年医药产业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31%。三是用“乘法”,促企业乘东风。推出“市场监管服务市场主体发展二十条措施”,助力全市经济“开门红”。牵头15个市直部门在全省率先建立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出台8个方面27条帮扶措施。帮助1601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与邮储银行联合开展“政银携手 助小微发展”活动,投放贷款69.3亿元。四是用“除法”,帮助企业除障碍。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对信用风险低的市场主体优先运用警示教育、约谈指导等非强制性方式,依法落实“免罚清单”工作机制,2022年以来对930余家市场主体开展行政合规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益。在全省率先出台《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支持失信企业信用修复,实施守信企业正向激励。支持信用良好的企业参与政府质量奖、“诚信单位”的培育和申报,通过释放政策“红利”,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监管,以“公平公正”促规范发展
一是加强智慧监管。“德州市市场监管局智慧监管统一平台”(一期),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评为“2022行业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获批开展全省食品药品领域“互联网+监管”市级分厅试点,建立并完善了汇集监督检查、舆情监测、投诉举报等信息的食品、药品监管平台,提高了监管执法效能。二是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积极推进反不正当竞争联合惩戒机制建设,打造具有“德州特色”的商业秘密保护模式,现已建成28处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站,其中乐陵市列为全省首批省级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单位。三是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围绕食品药品、反养老诈骗等民生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铁拳行动”等专项整治,完善行刑衔接机制,促进了“四个最严”要求的落实。四是加强社会共治。创新实施食品安全“红黑榜”公示制度,通过张榜公示、红黑对比、广泛宣传,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营造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浓厚氛围,持续发布食品安全“红黑榜”325期,公示单位198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