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八百里沂蒙,孕育了无数沂蒙儿女;沂蒙精神,更是滋养了无数沂蒙志士。走出去的沂蒙儿女,在陌生的城市里静静扎根、默默奉献,或艰苦奋斗,或继往开来,在异乡的大地上刻画着一个又一个沂蒙儿女奋斗的故事。
由临沂市委网信办主办,鲁网临沂承办的系列原创访谈栏目—“我从沂蒙来”,选取从沂蒙走出去的部分优秀儿女,解读他们奋斗的沂蒙“密码”,传递沂蒙儿女的精神信仰,将沂蒙精神遍植于大江南北。
(相关资料图)
当我行过千山万岭,看过碧波荡漾,我回头望向的地方,永远是我的故乡……
“我老家主要是种小麦、地瓜、花生这些农作物。从耕地开始的每一个环节我全都会做。我觉得演戏跟干农活其实一样,想有一个好收成,所有环节都缺一不可。无论是以前种庄稼,还是演过的戏,对我来讲都是我今天的养分。”郭晓东在面对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披一身星光,心里始终生着家乡的根。一句句话,一个个故事,由此让人们对郭晓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沂蒙村庄里的小少年
四十多年前,在山东省莒南县大坊前村的窄窄街巷里,跑出来一个无拘无束的孩子。
彼时才郭晓东3岁,已经开始帮家里拔草、放牛、拾棉花。小孩子慢慢长大,心里也慢慢盛下了忧愁。在他初二时,因心疼父母的不易,毅然辍学。看着其他同龄人坐在学校念书,他的心里从不觉委屈,只有那份年纪轻轻就强加给自己的责任感。
他开始跟着村里的人去潍坊城里打工,挖下水道、清理淤泥和垃圾……白天,他挑战着身体的极限,12个小时连轴干。晚上住在帆布大棚里,身旁挤着垃圾桶。超负荷的体力活,天天吃的却是茄子和冬瓜。如此卖力,是为了生活。
那时,疲惫的生活唯一寂寥,就是身上随身携带的一根竹笛。吹竹笛的技艺是从乡村艺人那儿学来的,但成为了他未来梦想路上的第一缕微光。
回到家乡,他当即参加了村里的宣传队,跟着乡村艺人学二胡、笛子,成为宣传队的骨干分子。他带着村里的文艺青年吹拉弹唱,一路唱到乡里、县里,乐此不疲。名气越来越响,大家都知道了,他几乎是个全才,唱歌、跳舞、主持,样样精通。
1992年,他萌生了一个个极其大胆的想法。他要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他怀揣着这个巨大的电影梦,一路跌跌撞撞,做清洁工、建筑工人、邮递员、餐厅服务员……他跑过龙套,当过走穴歌手。最难的日子里,住地下室,三天吃一包方便面……他在北京有太多心酸故事。
这条路上实在坎坷曲折,但他没想过后退。终于,十几年的磨砺让这个淳朴的农家子成为了演艺界的精英。功成名就的他内心比以往更为平静,他说过这么一段话:“乡下的孩子有他独特的道路,也许从小没有弹钢琴学乐理,可那个天然的环境和氛围给了我深厚的底蕴,那种土壤太深厚了,很多东西潜移默化地渗入我骨髓里,很有力量,浑然天成,让我慢慢寻找自己的方向。”
家乡,也就成了星星开始发光的地方。
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大学毕业后,郭晓东进了八一制片厂,为他成为影帝做铺垫。他本人形象正面且有不俗的演技,很快就参演《暖》《新结婚时代》《大校的女儿》等影视作品。
特别是电影《暖》,身为影片的男主,郭晓东贡献了精彩的演技。2003年11月,《暖》获得了最佳影片奖。11年的奋斗史,郭晓东成为了更多人学习回味的“一本书。”
2021年7月21日,他主演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映礼,电影中焦裕禄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事迹,与母亲、妻子、孩子温情感人的片段,让观众数度落泪打湿口罩,他也由此获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在面对鲜花与掌声时,郭晓东却说:“演焦裕禄的时候,因为焦裕禄本身就是农村孩子,所有农活他都拿得起放得下。我也是啊,我上来就会干。别人拿个铁锹,拿个榔头都拿不对,我一拿就是那个感觉,这就是生在我骨子里的东西。”
演戏这些年,他身边的同事、朋友都说,在他的身上,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沂蒙人的特质。他身上所具有的朴实、热情的沂蒙人特点,受到娱乐圈朋友的信任和赞赏。
爱沂蒙不需要理由
郭晓东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一个看起来英朗粗犷,但其实内心细腻的文艺诗人;是一个对自己冷漠严格,但对家乡有万般柔情的游子。月是故乡明,郭晓东从不掩饰自己对沂蒙家乡的那份深深眷恋。
他会在节目上献声演唱《沂蒙山小调》,他成为了家乡男装品牌的形象代言人。他用自己的能力宣传沂蒙,大力推广家乡品牌。
“爱沂蒙不需要理由,因为她是我的家乡。”在接受采访时,这是郭晓东说的第一句话。
“每一个游子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我把家乡当成自己的母亲,谁不希望自己的母亲好呢?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郭晓东说,他对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深情,当他即将踏上家乡的土地拍摄《沂蒙六姐妹》时,头一天晚上激动得没睡着觉,在临沂的那几天晚上也没怎么睡着。“我只想用感情拥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每一次回到村庄时,他都会站在村前留影,曾有感而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一九九三年离开老家至今,从一个懵懵懂懂、踌躇满志的少年,到今天已是不惑之年的我,恍惚间,在外已度过二十七个春秋了……
每次回到村里,听到父老乡亲用乡音喊我的乳名,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那一口浓浓的乡音,能融化你游子满身的疲惫……
对乡音的眷恋不曾改变,我用乡音喊起叔叔大伯、婶子嫂子跟他们攀谈的时候,他们惊讶于我满嘴没有改变家乡味道的乡音,还是那么原汁原味,好像从未离开过……
时光慢慢,岁月悠长,在波澜壮阔的时间海里,他更加清楚自己的心声和毕生所求。
那里生长着理想,生长着电影梦,还有一句回声:
“我是郭晓东,我是沂蒙山的孩子!”
郭晓东是传奇的,毫不夸张的说,他创造了今天的“沂蒙山神话”。
他无时无刻不是惊艳的,在电视里,在荧幕上,在舞台上……他闯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电影作品多次闯出国门,迈向国际舞台。
同样,他也是朴实的,善良的。望着他的身影,似乎望见了当初的那个瘦弱的少年,将家乡装进了行囊,背在了肩,一双布鞋便踏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