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也是有副高职称的人了!”今年1月,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青岛市人社局联合发布2022年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高级职称评审结果。在附件名单中找到自己和丈夫的名字后,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茶农刘洪美立即给丈夫李俊龙发去微信。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当年,我省在东营市开展为期2年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2019年,省内试点范围新增济南、青岛等13市。2020年12月,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发文,面向全省全面推开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
在过去的3年中,包括刘洪美在内,青岛西海岸新区取得各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共137人次。他们都是什么样的农民?是如何通过评审的?
(资料图)
乡村能人的“官方认证”
打开手机,进入“农情监测”平台,刘洪美便看到了自家茶园的实时数据:土壤深度10cm,温度0℃,湿度9.7%;土壤深度40cm,温度1.6℃,湿度17.2%……平台上茶园一角的实时照片,每隔3个小时自动更新一次。“我们的茶园管理是数字化的,卖出的每一包茶叶上都有二维码,客户一扫就能看到产品证书、企业资质等溯源信息。”刘洪美说。
在“北茶小镇”海青镇,李俊龙、刘洪美夫妇是一对出了名的“茶痴”。他们从南方引入茶树新品种改良当地茶叶品质,在茶园管理中引入数字化装备和绿色种植新技术,还自掏腰包办起了农民田间学校,推广生态种植技术,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在乡亲们眼中,他俩是肯吃苦、有技术、头脑活的乡村能人。
“2020年初镇上找过来,说推荐我参评农民中级职称,我当时有点懵,种地还能评职称?”刘洪美回忆说。没想到几个月后,一张“山东省中级职称证书”就送到了她手上。此后,她又在山东省农民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级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获评“齐鲁乡村之星”。“我就是个中专生,没想到竟成了政府认证的副高级人才!”刘洪美感慨道。
取得职称的新农人,往往都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能人。他们有的是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基层党员干部,有的是种养大户、技术能手,有的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打工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奋斗,在实践中找到了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又吸引和带动着周边一批父老乡亲携手向前。据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负责人刘玉军介绍,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不唯学历、不唯年龄、不唯奖项、不唯论文,面向的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从事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应用的骨干人员。这些人,往往是乡村社会里的“能人”。职称评定的重点,是其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综合能力。
例如刘洪美夫妇的龙泰茗家庭农场,拥有200亩茶园和20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车间,年经济效益达600万元,带动周边1000多户茶农增收超150万元。更为可贵的是,该家庭农场还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方面起到了带动作用,茶园检测师王萍萍、茶艺师李敏也已取得新型职业农民中级职称。
“一步到位”直评高级
评职称往往要按初级、中级、高级(副高级、正高级)顺序依次进行。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12月下发的《关于做好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各市要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一步到位”直评高级职称。
刘玉军介绍,根据目前青岛市相关政策,申报新型职业农民中级职称时,可以没有初级职称“打底”。申报副高级职称虽然要求“取得农民中级职称2年以上”,申报正高级职称要求“取得农民副高级职称3年以上”,但“一步到位”直评的大门依然敞开,例如被市级以上政府表彰奖励、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的,可直接申报农民副高级职称;获得省部级以上本专业领域表彰奖励、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的,可直接申报农民正高级职称。
1984年出生的刘效利,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种植了100亩蓝莓、200亩葡萄,年经济效益达到600万元。他多年来扎根田野深耕蓝莓产业,推广了蓝莓夏伐式修剪等新技术,获评“齐鲁乡村之星”。今年初,从未参与过职称评定的他,对照相关条件要求,尝试申报农民正高级职称,最终顺利获批。
青岛海青茶叶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也是“一步到位”直评正高。他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已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技术研发推广15年,曾完成了“茶树病虫害生态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项目,并取得了光伏大棚茶园修剪采摘方法、绿茶加工方法等发明专利。如今,他种植的茶园面积超过200亩,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就业约4000人次,增加村集体收入100余万元。
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
对于农民来说,取得职称有啥用?“对取得农民职称的人员,我们会在申报涉农项目、平台建设、人才奖励评定中予以支持倾斜。”刘玉军回答,农民职称评审,就是要通过“正名”“授权”的方式,让这些乡村能人更有尊严、更加体面,让他们在干事创业中拥有更多机会、更大底气。
“这是一种荣誉,证明了我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比给多少钱都让人高兴!”青岛市黄岛区中药材协会会长刘德禄说。今年55岁的他,从事丹参、五味子等中药材种植已26年,辐射带动种植面积超过8万亩。他近年来致力于航天丹参优质高产无性繁育、中药材仿野生飞机播种等新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经常受邀到周边镇街、外市甚至外省讲课。
“若论中药材种植,我是非常自信的。可我毕竟只是个高中学历的普通农民,以前站在讲台上总有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刘德禄坦承。2020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动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试点后,刘德禄成为当地首批取得职称的农民农艺师之一。“拿到证书后,一下子感觉自己有了‘金字招牌’,更有底气了!”刘德禄说。
刘玉军介绍说,青岛西海岸新区已为所有取得农民职称的人员建立档案,并纳入农民培训师资库。近年来,新区每年组织50余期田间课堂或集中讲堂,每年培训人员超过4000人次。这些曾经只能坐在下面听的职业农民,走到前面、站上讲台,操着大家熟悉的乡里乡音,用最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技术示范与培训,为农户们传授致富经、解决生产难题,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大众日报记者 肖芳 郭茂英 杨庭栋)